清晨,当你从冰箱里拿出一杯酸奶,撕开包装,享受那酸甜顺滑的口感时,你是否想过,你正在摄入的不仅仅是一份美味,更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微生物组成的“小宇宙”?这杯看似普通的酸奶,实则是现代生物科技与古老发酵智慧的结晶,它与一个千亿级的庞大产业息息相关—益生菌产业。
益生菌这个词已经对行业或者健康食品消费者来说已经是一个具有高度认知的词了,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对身体有益”,虽然《卫生部关于印发真菌类和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84号)》文中明确提到了“益生菌”但仅对益生菌保健食品做了定义: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系指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人体起有益作用的微生态制剂。这并不是益生菌原料定义,而是成品的定义。因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健康属性,所以这么多年益生菌在国内一直缺乏明确法规概念的原因(团标不算),包括前两年清理过生产许可中的“即食益生菌”明细。

益生菌对人体的健康益处已在行业内达成共识,包括有助于抑制潜在的病原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及调节免疫反应等,益生菌行业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的标准法规中尚未制定益生菌的定义,行业内普遍采用FAO/WHO对益生菌的定义,即“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起有益健康的作用”。该定义涵盖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益生菌是活菌
2、益生菌发挥作用需要“足够数量”
3、益生菌具有有益健康的功能。
百年风云:一场微生物界的“全球选秀”
益生菌的故事,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持续了上百年的“微生物选秀”。
● 海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57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发现了乳酸菌的存在,这像是拉开了选秀大赛的帷幕 。随后,诺贝尔奖得主、俄国科学家梅契尼可夫发现,保加利亚人之所以长寿,可能与他们常喝的发酵乳有关,他大胆提出“乳酸菌有益健康”的理论,这让乳酸菌这位选手第一次获得了聚光灯。
● 练习生出道(20世纪30年代-80年代):
1930年,日本微生物学家代田稔成功分离并强化培养出干酪乳杆菌代田株,并将其做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品牌。这标志着第一位“明星选手”成功出道,益生菌产业化的大门就此打开 。
● 黄金时代(21世纪至今):
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给出了益生菌的权威定义:“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起有益健康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这相当于官方盖章认证,益生菌产业从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2014年,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联合会(ISAPP)突出强调了益生菌应具备 3 个核心特征: (1)活菌状态;(2)足够数量;(3)有益健康功能。而有益健康则是益生菌类产品兴起和发展的主要理由,是人们使用益生菌的根本原因。随着基因组学和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推进科学家们对菌株的功能研究越来越深入,益生菌的应用也从最初的酸奶,扩展到了保健品、药品、甚至护肤品等各个领域。正在此时中国益生菌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
在这场百年的全球选秀中,欧美和日本的选手凭借起步早、研发投入大,早已成为国际巨星,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顶端,与中国益生菌原料企业产生较大差距。根据2022年一份报告显示,杜邦(现IFF)与科汉森(现诺和新元)占据着益生菌原料85%市场(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比例实际肯定很高,当然现在肯定没这么高)。

追赶之路:中国益生菌的“芯”事
相比之下,中国的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落后,发展初期,缺乏自有菌种资源库建设和保护意识,导致菌种、菌剂大部分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更像是一个后来的追赶者大家现在能看到的国内益生菌企业,最早的也就交大昂立与均要润盈了,也才三十年,欧美日等益生菌产业发展都超百年。在益生菌原料端我们面临的,益生菌从筛选—全基因组测序—体外试验—动物试验—功能学评价是一场资金与时间的拉力赛。今年AKK菌大火,达能也有参与其中,我觉得有必要写写中国益生菌原料产业(先写正向,以后写问题)。
我粗略数了一下,现在在中国市场供应益生菌的益生菌原料企业数量超过32家,虽然多数是国外企业,但国内企业也有15家,占据了数量的接近一半。益生菌科学研究上,从近年中国益生菌相关高水平文章的持续涌现。从资金上,中国现阶段益生菌企业这几年也备受资本青睐,都或多或少背后有资金支持,比如中国益生菌第一股—科拓;微康也获得多轮融资;润盈—均瑶;善恩康—倍加洁;中科嘉益—民生;一然—君乐宝;锦旗—澳优等等。这样让益生菌原料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研究与基础应用研究上。中国菌从原来的缺乏基础研究与临床评价,现在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做的很多基础研究与临床评价,比如锦旗与微康的新批的婴幼儿可用菌株的安全性研究,比如善恩康好像全球最大规模的AKK菌的人体临床,中国益生菌原料生产企业从0-1走的很快。
虽然上面说了诸多的问题,但近些年,中国益生菌产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从2011年首次公布婴幼儿可用菌株到2022年锦旗第一株中国可用于婴幼儿菌株名单公布,这11年来,婴幼儿可用菌株全是国外菌株,到2022年锦旗生物获得国内首个婴幼儿可用的中国菌的突破,再到今年微康中国第二株婴幼儿可用菌株的成功获批,婴幼儿可用菌株总共17株,中国菌在婴幼儿可用菌株从2022年到现在中实现了0到2的突破,加上善恩康、元生生物、仙乐等获得Self GRAS认证的被誉为下一代益生菌的AKK菌,更是代表着中国菌在益生菌前沿快速发展与布局。
最近因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益生菌进保健食品备案目录答复使得益生菌功能宣称又有了新热点(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1326号(商贸监管类077号)提案答复的函),了解了一下具体情况,发现9株菌中发现有5株中国菌(如果后面有机会单独写一写),虽然这个益生菌备案如果被许可名单如果发布,后续肯定会有标准的评价规范出来对菌株进行增补,但也同时说明了中国菌是有被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给益生菌“中国芯”一点时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颗强大的“中国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益生菌产业更是如此。一株优秀的益生菌,从茫茫微生物海洋中被发现,到最终能安全、有效、稳定地进入你的口中,需要经历菌株筛选、功能验证、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生产工艺优化等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背后是基础科学的长期积累,是动辄十数年的研发周期,更是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
我们起步晚,但我们的步伐很快。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有最勤奋的科研人员,还有一批有远见、有决心的企业,正视差距—缩小差距—创新发展,这必定是中国菌要走的一条艰辛路。所以,下一次当你在选购益生菌产品时,不妨多看一眼,如果配料表上出现了一株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请给它一个机会。
请给中国益生菌的“中国芯”,一点耐心,一点信心,一点时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不仅能为自己的肠道健康提供最佳的本土方案,更能让源自中国的优秀“中国菌”,走向世界。
来源:Nutri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