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关税提至145%:跨境营养补充剂的供应链重构与中国原料依赖的危与机​

政策冲击:关税重压下的行业震荡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对自中国进口产品额外加征34%关税。这一调整不仅覆盖维生素C、辅酶Q10、胶原蛋白等基础原料,更波及医用敷料、康复器械等细分领域。

美国市场部分功能性原料依赖中国供应,中国在一些医药保健品原料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后,其影响范围较广,部分美国相关企业可能面临成本上升等问题。

供应链危机:从原料到代工的全链条冲击

1.原料价格暴涨,库存告急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叠加此前多轮关税措施,导致中国原料在美国市场的综合税率已达到54%。部分企业为应对关税增加和供应风险,可能会调整采购策略,增加原料储备。 

2.代工厂夹缝求生,利润率承压

美国本土代工企业面临关税成本上升的压力,部分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侵蚀。为维持客户订单,企业普遍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与供应商签订长期锁价协议以稳定成本,另一方面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国家以降低关税影响。然而,业内人士指出,东南亚工厂在发酵技术、纯度标准等方面仍难以匹敌中国,短期内难以完全填补市场需求缺口。

3.本土替代困局: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

尽管部分企业尝试以印度姜黄和欧洲藻油替代中国原料,但替代品的生物利用度可能因加工技术不同而存在差异。姜黄素作为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生物利用度通常较低,需要通过特定技术(如纳米技术)来提高。藻油(如DHA藻油)则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政策博弈:中美企业的双面突围

面对关税壁垒,部分中国企业选择“借道出海”,通过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设厂绕开关税壁垒。例如,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成为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与此同时,美国本土企业则呼吁国会豁免“关键营养品原料”的关税,强调“一刀切”政策将推高国民医疗支出。关税是一时的障碍,但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永无止境。”在这场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中,唯有兼具韧性与创新力的企业,方能穿越风暴,赢得未来。

文章来源:EarlyData电商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