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反倾销案初步胜利,国产糖进退两难?

引 言  

美国农业巨头嘉吉公司,作为美国国内唯一的赤藓糖醇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请愿书;七个月后,嘉吉公司终于取得了初步胜利。嘉吉声称,大量从中国进口的廉价赤藓糖醇对其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面对剧变,中国生产者已无退路,化解产能过剩的燃眉之急、开拓多元市场的空间布局、攻克高端认证的技术壁垒、构建韧性供应链的长期战略,以及专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博弈能力,成为在变局中寻求“稳妥路径”、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转型的必然选择。阵痛已至,重构在即。

01 高额关税

赤藓糖醇是一种零卡路里的大宗甜味剂,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糖霜、口香糖等产品中。嘉吉指控中国产品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在美国销售。

根据嘉吉的请愿书,中国的赤藓糖醇生产商在2021至2023年间大幅扩张产能,但随着中国主要饮料公司调整产品配方,这些中国厂商出现了产能过剩。为了消化库存,主要供应商开始以“极低的价格”向海外市场(包括美国)大量倾销产品。这种行为导致了美国等地客户库存积压,并最终引发市场价格崩盘。

嘉吉在请愿书中还提到,欧盟委员会已于2024年7月19日对部分中国产赤藓糖醇征收了临时反倾销税。嘉吉认为,由于欧盟对中国赤藓糖醇征收了31.9%至235.6%的临时反倾销税,中国生产商很可能会将出口重心转向美国市场,从而加剧低价中国产品进口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的持续损害威胁。嘉吉警告,如果当前趋势持续,美国国内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未来。

美国商务部在7月14日初步裁定支持嘉吉的诉求,决定对从中国进口赤藓糖醇的美国进口商征收高达三位数的巨额反倾销税。这使得大多数食品和饮料公司难以负担来自中国的赤藓糖醇。

面对高昂的中国进口税,一个自然的疑问是,美国企业为何不转向购买嘉吉的产品,即使价格更高?来自俄勒冈州Icon Foods公司的Kash Rocheleau(该公司从中国等地进口特种甜味剂)解释说,部分公司确实可以这样做。然而,对于那些需要使用有机或非转基因项目(Non-GMO Project)认证甜味剂的公司来说,嘉吉并非可行的选择。因为嘉吉在生产赤藓糖醇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培养基底是转基因玉米来源的葡萄糖。

Rocheleau指出,赤藓糖醇本身很难被完全替代。虽然可以使用阿洛酮糖(allulose),但它的成本也很高,特性与赤藓糖醇不同,并且不被全食超市(Whole Foods)允许,也未获欧盟批准。塔格糖(tagatose)是另一种替代品,但在美国的营养成分标签上必须被标注为“添加糖”(这与阿洛酮糖和赤藓糖醇不同),这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

Icon Foods公司代表其客户表示将继续抗争。Rocheleau强调,大型包装消费品(CPG)公司需要发声才能改变商务部的决定。他们的核心论点是:嘉吉不生产有机和非转基因认证的赤藓糖醇,因此他们无法简单地转向这个国内供应商。

Rocheleau提到,在法国使用非转基因玉米糖生产赤藓糖醇的Jungbunzlauer公司(JBL)去年成功推动欧盟对中国赤藓糖醇征收了关税。然而,JBL目前也没有足够的富余产能来供应美国市场,因为他们赢得反倾销案后已专注于自身市场。

Rocheleau警告称,如果美国政府在12月的最终裁决中维持初步裁定结果,那么使用有机或非转基因赤藓糖醇的CPG公司将“没有任何选择”,因为目前已经没有人在进口这类产品。甚至在初步裁定后的一段时间里(3月至7月),进口商已被警告,如果嘉吉的请愿成功,他们的进口可能被追溯征收关税。她预测,非转基因和有机赤藓糖醇将在美国市场消失,而整个赤藓糖醇市场也可能因价格过高而逐渐萎缩。

Icon Foods希望看到的解决方案是,让非转基因和有机赤藓糖醇产品被豁免于反倾销税。当然,他们也理解,若要获得这种豁免,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以防止中国公司通过虚假声称产品为有机或非转基因来规避关税。

当被问及更广泛的甜味剂市场受特朗普政府关税影响时,Rocheleau表示情况复杂。例如,来自中国的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和阿洛酮糖仅需缴纳10%的基本关税,而赤藓糖醇则面临更高关税(不过与反倾销税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菊粉(主要从欧盟进口的菊苣根形式)可能面临15%的关税,木薯纤维(部分从印尼采购)可能面临19%的关税,除非获得豁免。Icon Foods为应对关税不确定性,对其所有产品线都采取了多元化供应策略,确保每个产品至少有2-3家供应链合作伙伴,以维持供应链安全并能够快速调整。

嘉吉公司没有就反倾销请愿书回应置评请求。

02 应变  

该事件对中国赤藓糖醇生产商构成了重大且直接的冲击。美国商务部初步征收的三位数反倾销税,叠加欧盟之前已实施的临时反倾销税,意味着中国赤藓糖醇出口欧美这两大高端市场的传统路径几乎被完全阻断。这直接导致大量原本计划销往欧美的产品被迫积压,加剧了因中国国内饮料市场配方调整而本就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最终裁决维持高关税,这些产能将面临长期闲置的风险。

中国生产商面临的困境不仅在于高关税壁垒。事件暴露出一个关键短板:在满足欧美市场日益增长的有机和非转基因(Non-GMO)认证产品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美国市场存在一个特定的客户群体(如使用有机/Non-GMO认证甜味剂的食品饮料公司),他们无法转向征收高关税后唯一可得的美国本土供应商嘉吉,因为嘉吉的产品不符合其认证要求。然而,目前中国生产商似乎未能提供足够的、获得欧美市场广泛认可的有机/Non-GMO认证赤藓糖醇来填补这个空缺,错失了一个潜在的豁免或替代机会。

贸易壁垒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为了规避风险和潜在的追溯征税,美国进口商在初步裁决后已基本停止进口中国赤藓糖醇,特别是那些目标客户需要有机/Non-GMO产品的进口商。这导致依赖这些渠道的中国生产商订单骤减。若局势持续,美国市场上符合特定认证的赤藓糖醇供应将枯竭,而整体赤藓糖醇市场也可能因价格飙升而萎缩,进一步压缩中国产品的生存空间。

高关税还迫使下游客户(食品饮料公司)积极寻找替代方案。他们可能选择其他甜味剂(如阿洛酮糖、塔格糖,尽管各有局限),或调整配方减少赤藓糖醇用量,甚至转向其他供应商(如法国的Jungbunzlauer,尽管其产能有限)。这种客户流失和替代趋势一旦形成,即使未来关税情况改善,中国生产商要赢回市场份额也将面临困难。

最后,该案例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其他甜味剂品类(如其他糖醇)或其他国家的贸易伙伴,可能效仿欧美采取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同时,非关税壁垒(如认证要求、可追溯性标准)的重要性被放大,成为中国生产商进入高端市场必须跨越的门槛。

面对严峻挑战,中国生产商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来寻求稳定和发展。首要任务是化解当前的产能过剩危机。这可以通过与下游客户(包括国内和国际新兴市场)签订中长期的供应协议来实现,即使价格低于以往,只要能覆盖成本并快速回笼资金,就能避免库存积压和设备闲置,维持现金流。

市场多元化是分散风险的关键战略。需要大力开拓欧美之外的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这些地区对赤藓糖醇的需求正在增长且贸易壁垒较低。同时,考虑在具有贸易优势的地区(如东南亚的泰国、越南,或墨西哥、东欧)设立加工或分装基地,将原料或半成品运往当地进行最终加工或包装,利用当地的自贸协定(如美墨加协定/USMCA、欧盟与相关国家的协定)规避针对中国原产地的反倾销税,以“曲线救国”的方式重新进入欧美市场。

产品升级和认证突破是提升竞争力和议价能力的核心。必须投入资源解决有机和非转基因认证的瓶颈。这包括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如ECOCERT, Non-GMO Project)深度合作,建立从非转基因原料种植/采购到生产过程全程透明、可追溯、可验证的体系,确保产品能获得目标市场认可。同时,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将赤藓糖醇与其他功能性成分(如益生元、特定维生素)或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复配,创造性能更优、成本效益更高或具有特定健康宣称的新产品,减少同质化竞争,提高技术壁垒。

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需要更加积极主动。一方面,在法律层面,聘请熟悉欧美贸易法的专业律师团队,积极应诉或申请个案审查,争取更低的“分别税率”,避免全行业被征收最高税率。另一方面,在政策层面,联合受影响的美国进口商和下游客户(如Icon Foods及其服务的CPG公司),共同游说美国商务部,强调特定产品(如有机/Non-GMO赤藓糖醇)在美国本土无法足量供应且不可替代的事实,争取对此类产品进行关税豁免或特殊处理。同时,支持中国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外交或贸易谈判渠道进行沟通协调。

增强供应链韧性是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关键原材料供应,建立多元化渠道,避免单一来源风险。对于目标市场,也要分散布局,降低对任何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密切关注全球贸易政策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以便在政策或市场风向转变时能迅速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

总结来说, 中国糖类和甜味剂生产者,特别是赤藓糖醇企业,正经历严峻的贸易环境剧变带来的阵痛。冲击是显著的,涉及主要出口市场关闭、产能过剩加剧、客户流失风险以及非关税壁垒挑战。寻求稳妥路径的核心在于:立即行动缓解产能压力,坚定不移地开拓多元市场,全力攻克高端产品认证壁垒,灵活调整产能与产品结构,专业应对贸易摩擦,并系统性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从依赖价格优势转向依靠质量认证、产品创新和供应链效率,是适应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来源:石时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