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蓝”,还能吃多久?

在2025年的一次食品行业会议上,美国FDA前官员就直言:“到2026年底彻底清除食品供应链中的合成色素,几乎不可能。

 

与此相呼应的是,美国新任卫生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对合成色素的强烈批评,指责其潜在危害也频频登上媒体头条。

这将人们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些藏在零食、饮料、早餐谷物中的“颜色”。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吃的那些红的、黄的、蓝的色素,到底能不能被天然成分替代?它们安全吗?难以替代的又是什么?

什么是合成色素?我们吃进了多少?

根据美国农业部品牌食品数据库的数据,M&Ms、MTN Dew、Cap’n Crunch、SunnyD、芬达……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产品中几乎都含有合成色素。

 

其中,最常见的几种是:

  • 红40号(诱惑红):用于饮料、糖果、香肠等;

  • 黄5号(日落黄):用于果冻、蛋糕;

  • 黄6号:用于烘焙食品和零食。

 

它们色彩鲜艳、价格便宜、稳定性好,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然而,部分研究指出,它们可能与过敏、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问题相关,尤其在儿童食品中备受争议。

 天然色素真的更好吗?

“看起来更健康”的天然色素,真的能做到“以一敌三”吗?现实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来自全球农业食品巨头 ADM 的色素专家指出:“天然色素在稳定性、一致性、鲜艳度和浓度方面都面临挑战。”

 

比 如:

  • 饮料中由于pH值偏酸,天然绿色、紫色常常会变色;

  • 烘焙食品需经高温处理,天然红色色素(如甜菜红、花青素)容易分解、褪色;

  • 谷物类早餐在高温挤压过程中,色素会“消失”或发生反应;

  • 糖霜、果冻中的天然红色有可能“渗色”到白色蛋糕中,影响产品美观。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合成色素“难退场”,即使消费需求已在转变。很多品牌想“换色”,却因为这类技术难题而不得不妥协。

 

面对这些挑战,食品行业并非毫无办法,但也绝非易事。根据报道,农食巨头 ADM 的天然色素研发团队,正在用一系列先进技术逐步改善这些问题。他们通过微粉化、电镀工艺、专利乳化体系,让色素分子更稳定、更耐热、更抗酸,还能避免颜色渗出或污染包装。

 

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发了名为“PearlEdge”的专利增白技术,来替代备受争议的二氧化钛(TiO₂);他们的除臭和掩味工艺,也解决了天然色素“有怪味”的痛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植物复配提取,他们实现了对红40号、红3号等合成红色色素的天然替代,做到了鲜艳、稳定、无副味。

 

ADM 在21 世纪初率先研发出一种用亚马逊 huito 水果提取的“天然蓝色色素”,并且在利用其迷人色调方面处于领先地位。“huito蓝”在所有pH条件下都能稳定呈现纯蓝色调,这是传统植物蓝色素无法做到的。

 下一站:色素的未来是“天然 + 科技”

不过,哪怕技术正在突破,天然色素的大规模取代仍然是个“缓慢变革”。美国FDA前官员的判断并不悲观,而是现实。在监管缺乏硬性推动、成本依旧居高、消费者意愿仍不一致的情况下,合成色素不会轻易“退出舞台”。但值得庆幸的是,科技正让“天然”变得更加可行——甚至可能更好。

未来的食品色彩,也许不再只是“看起来好看”,而是“天然、安全、经得起考验”的结果。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学会读懂食品标签,多一些选择,更少一些被动。毕竟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无添加”“纯天然”的标签越来越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