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脚“吞金兽”?小心这可能是智商税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金之风”重又吹来,眼下日本、东南亚一带食用金箔盛行,金箔大餐、金箔酒、金箔水、金箔糖果、金箔糕点成了市场上的高档抢手货。国内一些大城市里“食金”不仅是为了保健,更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31家企业生产金箔酒。

一些专家分析,由于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食金”不仅仅满足于高端消费阶层,极有可能向“中产”人群普及。如今食用金箔成为餐饮行业的热门人物,其被宣称的食用益处也广受大家吹捧,一旦食品中出现了“金箔”二字,那么价钱瞬间上涨几倍,然而这种“贵气”的吃法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呢?事实上,这不仅是智商税,更是违法

食用金箔的起源 

食用黄金的历史首推中国。远在秦汉时代,华夏富豪就有食用金箔、金粉的记载。现代,日本、东南亚也盛行吃金箔。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正式将9999自然纯金列入食品添加剂范畴编为A表第310号。

我国牛黄安宫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等名贵中成药均采用金箔入药。
我们所介绍的食用金箔,其厚度只有万分之一毫米,对于这个厚度常人是没有概念的。作为金属本身是不透光的,但是食用金箔已经薄到对着光线可以透亮的程度,所以即使用“薄如蝉翼”来形容,其实比蝉翼还要薄得多,受水的张力都会破裂,用手简直就无法将其拿起。食用黄金的历史首推中国。远在秦汉时代,华夏富豪就有食用金箔、金粉的记载。现代,日本、东南亚也盛行吃金箔。

 到底可不可以被添加进食品?

根据我国食用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以下简称金银箔粉)不是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生产经营。

 食用金箔的弊端 

金具有延展可塑性,易打造成薄片,俗称“金箔”,或制成粉末,俗称“金粉”,一些超细粉末可达到纳米尺寸,几克纳米“金粉”的表面积甚至超过足球场大小。因此一些不法商贩将金银箔粉用做食品添加剂,虽用量不大,成本不高,但售价却成倍飙升,可谓“一本万利”,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也刺激了逐利企业虚于浮夸、唯利是图的不良之风。其实在食品或食用农产品中添加金银箔粉,既无必要,也存在不小的健康安全隐患。

1、金具有极佳的耐腐蚀性 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能被人体吸收
金仅能溶于王水等强腐蚀性物质,而不溶于常见的酸碱,所以金无法被胃酸(盐酸)消化,较大尺寸的金箔也无法被肠道吸收。因此,一些金银箔粉使用者盲目宣传它们的“绝对安全”。但是,一些超细微的金银粉是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纳米尺寸的金银微粒甚至可以穿透细胞壁直接进入细胞内部,产生氧化应激反应,特别是惰性的金纳米材料很难自然排出,金银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生理毒性已经得到了部分证实,其潜在的健康安全风险需要引起警惕。

2、金本身并不是人体必需元素 完全没有食用的必要

网上提到的一些古医书中金的所谓医用功效也存在争议,多作为广告宣传的噱头。少量的金银箔粉既不会提升农产品口感和香味,也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更做不到“抗菌”或延长农产品的贮藏期。

3. 金中的重金属离子在胃酸的作用下溶解被人体吸收,会在脏器和骨骼中蓄积。

在现实环境中,100%“纯金”是不存在的。一些厂家热炒所谓的“纯金”(24K金),其纯度也仅为99.6%。金在冶炼过程中常会导入镉、铬、镍、铅、铜、锑、铋等重金属,其含量远远高于普通食用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这些元素在胃酸中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可以被人体吸收并积累在脏器和骨骼中。

虽然金银箔粉本身的摄入量不高,但是由于重金属元素的蓄积性和持久性,长期食用的健康累加风险需要引起重视。更值得警惕的是,甚至有不法商贩使用低纯度金或者含铜合金来制作金箔粉,这更加剧了重金属摄入的健康风险。

作者简介
百号哥,资深媒体记者,北方头条网主编、内蒙古商报副总编。曾参与医学专著编写以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等杂志的论文审稿工作